在線水中油檢測儀作為監控水體油類污染的重要設備,廣泛應用于工業廢水排放口、油田污水處理站、江河湖泊等場景。其長期連續運行于復雜水環境中,難免因部件老化、污染或操作不當出現故障。及時識別故障類型并排查原因,是保障監測數據連續性與準確性的關鍵。以下從常見故障現象入手,分析可能的成因及基礎排查方法。 一、檢測值異常波動 檢測值頻繁跳變或無規律波動是最常見的故障之一,多與傳感器污染或水樣干擾相關。若傳感器光學鏡頭(如紅外、紫外檢測探頭)附著油污、藻類或懸浮顆粒物,會導致入射光散射或吸收異常,使檢測值忽高忽低。此時需檢查傳感器清潔度,若發現鏡頭表面有油污膜或沉積物,可按規程用專用清洗劑擦拭,再用蒸餾水沖洗后重新啟動,觀察數據是否穩定。 水樣中氣泡過多也可能引發波動。當水體流速過快、管道內存在氣穴或曝氣裝置靠近檢測點時,大量氣泡會隨水流經過傳感器,干擾光線傳播路徑。排查時可觀察采樣管路是否有進氣點(如接頭松動),或調整傳感器安裝位置,避開氣泡密集區域,必要時加裝消泡裝置。此外,水溫急劇變化可能導致水體中溶解氣體析出,形成微氣泡,需在采樣前增加恒溫預處理環節。 電路接觸不良同樣會導致數據波動。信號線接頭松動、氧化或屏蔽層破損時,易受電磁干擾(如附近電機、泵類設備),使傳輸信號雜波增多。可檢查接線端子是否牢固,用無水酒精清潔接頭氧化層,若屏蔽層破損需更換信號線,確保信號傳輸穩定。 二、檢測值持續偏高或偏低 檢測值長期偏離正常范圍且無回調趨勢,可能是校準失效或部件老化所致。若儀器長期未校準,或校準用標準油溶液過期、濃度偏差,會導致檢測系統基線漂移,出現系統性偏高或偏低。此時需重新用合格標準液進行校準,校準前需確保傳感器清潔,校準過程嚴格按說明書步驟操作,記錄校準前后的偏差值,判斷是否恢復正常。 傳感器靈敏度下降是導致檢測值偏低的常見原因。光學傳感器的光源衰減、光電元件老化,會使信號響應減弱,尤其對低濃度油份的檢測偏差明顯。可通過對比新傳感器與舊傳感器的檢測結果,若差異顯著且校準無法彌補,需更換傳感器。此外,檢測池內壁附著頑固油垢時,會吸收部分光線,導致低濃度樣品檢測值偏低,需用專用溶劑浸泡清洗檢測池,去除內壁油膜。 水樣基質干擾也可能造成數值偏移。若水體中含有與油類吸收光譜相近的物質(如某些染料、表面活性劑),會被誤判為油份,導致檢測值偏高。此類故障需結合樣品特性判斷,必要時通過預處理(如萃取分離)去除干擾物質,或更換具有特異性識別功能的傳感器(如熒光法針對特定油類)。 三、儀器無響應或報警 儀器啟動后無檢測值輸出,或持續發出故障報警,多與供電、管路堵塞或核心部件故障相關。若電源指示燈不亮、屏幕無顯示,需先檢查供電線路:確認插座通電、保險絲未熔斷,或備用電池電量是否充足(便攜式設備),排除斷電或電壓不穩的可能。部分儀器因過流保護自動斷電,需排查是否因傳感器短路導致電流異常,修復后再重啟。 采樣管路堵塞會導致儀器無法獲取水樣,觸發“無樣品”報警。若進樣口被雜物(如塑料碎片、水草)堵塞,或管路內結垢、滋生生物膜,會阻礙水流進入檢測單元。排查時可分段檢查管路通暢性,用清水反向沖洗或用專用疏通工具清理,對于生物膜堵塞,可浸泡消毒溶液后沖洗。安裝時在進樣口加裝濾網,能減少此類故障。 核心部件故障(如泵類、閥組)會導致儀器停機。采樣泵損壞無法抽水、電磁閥卡澀無法切換流路時,儀器會因無樣品流通觸發報警。可聽泵運行聲音是否正常,觀察管路內液體是否流動,若泵不工作需檢查電機是否損壞或供電是否正常,電磁閥卡澀可嘗試手動切換幾次,或拆解清潔閥芯雜質,嚴重時需更換部件。 四、數據傳輸中斷 數據無法上傳至監控平臺,需區分儀器本地故障與傳輸鏈路問題。若儀器本地顯示正常但無法上傳,可能是通訊模塊故障(如4G、以太網模塊)或網絡參數配置錯誤。可檢查SIM卡是否欠費、網絡信號強度,或重新配置IP地址、端口號等參數,確保與平臺通訊協議匹配。部分情況下,防火墻設置會攔截數據傳輸,需聯系網絡管理員開放對應端口。 儀器存儲模塊故障可能導致數據丟失,表現為本地無記錄且無法上傳。若內置存儲芯片損壞或存儲滿未及時清理,會導致新數據無法保存。可嘗試格式化存儲模塊,或通過廠家技術支持檢測芯片是否損壞,必要時更換存儲部件,同時定期導出數據,避免存儲溢出。 五、結語 在線水中油檢測儀的故障排查需遵循“先簡單后復雜”的原則:先檢查清潔度、接線、校準等基礎環節,再逐步排查部件老化或硬件損壞。日常維護中,需建立設備運行臺賬,記錄故障發生時間、現象及處理結果,總結易故障點的預防措施(如增加清潔頻率、定期校準)。對于復雜故障(如核心電路損壞),切勿擅自拆解,應聯系廠家專業維修,避免擴大故障范圍。通過科學管理與及時維護,可顯著降低故障發生率,保障其在水環境監測中的可靠運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