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線電導率檢測儀通過監測水體導電能力反映離子濃度,是水質監測與工藝控制的重要設備。長期運行在復雜水體環境中,儀器易受污染、結垢等影響,定期維護可保障測量精度、延長設備壽命。科學規范的維護需覆蓋電極、管路、電路等關鍵部件,形成系統的維護體系。 一、電極核心部件維護 電極清潔是維護的核心環節。水體中的懸浮物、礦物質易在電極表面沉積形成垢層,導致測量偏差。每日需用軟毛刷蘸蒸餾水輕輕刷洗電極表面,去除附著的浮泥和雜質;每周針對高硬度水體,用5%稀鹽酸浸泡電極10分鐘,溶解碳酸鈣等結垢,浸泡后用蒸餾水沖洗至中性,避免酸液殘留腐蝕電極。注意清潔時不可用硬物刮擦電極敏感區域,防止損壞鉑片或電極膜。 電極安裝與狀態檢查不可忽視。每周檢查電極安裝是否牢固,電纜接頭是否松動或受潮,發現接頭氧化需用無水酒精擦拭后重新緊固。定期觀察電極是否有裂紋、鉑片脫落等物理損壞,若電極老化或破損需及時更換同型號電極。新電極啟用前需在蒸餾水中浸泡24小時活化,確保測量穩定性。長期停機時,需將電極從流通池中取出,浸泡在蒸餾水中保存,防止干燥損壞。 溫度傳感器維護同步進行。在線電導率檢測依賴溫度補償,需每月檢查溫度傳感器是否清潔,有無生物附著,清潔方法與電極一致。定期將溫度傳感器與標準溫度計比對,偏差超過±0.5℃時需校準或更換,確保溫度補償準確,避免因溫度測量誤差影響電導率換算精度。 二、流通與管路系統維護 流通池清潔保障水樣接觸充分。每月需拆卸流通池,用軟布蘸中性洗滌劑擦洗內壁,去除生物膜和沉積物,特別注意清理水流死角。對于含藻類或微生物較多的水體,可定期用次氯酸鈉溶液循環沖洗流通池,殺滅微生物后用蒸餾水沖洗干凈。安裝時確保流通池密封良好,防止漏水或氣泡進入,影響電極與水樣的充分接觸。 管路疏通防止堵塞。進水管路易被懸浮物、藻類堵塞,每周需檢查管路是否通暢,流量是否穩定。發現管路堵塞時,可先用壓縮空氣吹掃,頑固堵塞需拆卸管路用軟毛刷清理,或用5%檸檬酸溶液浸泡疏通。長期監測高濁度水樣時,建議在進水管路加裝過濾器,并每周清洗過濾器濾芯,避免雜質進入流通池。 閥門與接頭維護保障系統密封。每月檢查進水閥、排水閥的開關是否靈活,有無漏水現象,閥桿處可適當加注潤滑劑。管路接頭處若出現滲漏,需更換密封墊片,重新緊固接頭,防止水樣泄漏導致測量誤差或環境污染。維護后需通水測試,確保管路系統無氣泡、無泄漏,水流平穩。 三、儀器校準與性能核查 定期校準確保測量精度。每兩周需用標準電導率溶液進行單點校準,選擇與實際測量范圍接近的標準溶液(如100μS/cm、1000μS/cm),校準前需將標準溶液溫度平衡至環境溫度。每月進行多點校準,覆蓋儀器常用測量區間,確保不同濃度下的測量準確性。校準后需記錄校準因子和偏差,對比歷史數據判斷儀器漂移趨勢,偏差過大時需排查原因并重新校準。 空白驗證排除本底干擾。每月用高純度蒸餾水(電導率≤1μS/cm)進行空白測試,若空白值偏高,可能是電極污染或蒸餾水不純導致,需重新清潔電極并更換蒸餾水。空白值穩定是保證低濃度測量準確的基礎,需重點關注并記錄。 性能核查常態化。每周隨機選取實際水樣,將在線檢測儀數據與實驗室手工檢測結果比對,相對偏差應≤5%。若偏差超標,需重新校準儀器并檢查維護環節是否存在疏漏。同時觀察儀器長期運行曲線,正常曲線應平滑穩定,無頻繁跳變或漂移,發現異常波動需及時排查處理。 四、電路與系統維護 電路系統檢查防故障。每月檢查儀器電源線、數據線連接是否牢固,有無老化破損,接口處有無氧化腐蝕。儀器內部需保持清潔干燥,每季度用壓縮空氣吹掃散熱孔和內部灰塵,防止積塵過多導致散熱不良或電路短路。雷雨季節需檢查防雷接地是否良好,接地電阻應≤4Ω,避免雷擊損壞電路部件。 軟件與參數維護保穩定。定期檢查儀器參數設置是否正確,防止誤操作導致參數紊亂,重要參數可記錄備份。部分智能機型需定期更新固件,確保系統運行穩定,更新前需備份校準數據和歷史記錄。維護后需重啟儀器,確認各項功能正常,數據顯示、存儲、傳輸無異常。 五、結語 在線電導率檢測儀的維護需遵循“預防為主、及時處理”的原則,通過定期清潔、校準和檢查,將故障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。規范的維護不僅能保證測量數據準確可靠,還能延長設備使用壽命,降低運維成本。操作人員需嚴格執行維護流程,做好詳細記錄,形成維護臺賬,為設備長期穩定運行提供保障。
|